期刊首页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范文范例 关于我们

首页 > 范文范例

艺术品鉴

时间:2024-08-31 09:47:04

艺术品鉴本文探讨了在国画视域下传统艺术形式民间剪纸的语言表达。首先,指出近年来民间剪纸与国画在艺术创作中的融合日益增多,但仍存在理论研究较为有限的问题。其次,从思维观念、视觉符号和意象色彩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民间剪纸与国画之间的联系。最后,具体探讨了民间剪纸在国画绘画中的应用,揭示了国画视域下民间剪纸与国画绘画艺术创作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与互动,为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文化遗产保护、“两创”方针等国家文化战略发展语境下,对川南地区苗族古歌于社会语境中对其“活态性”进行考察分析,发现苗族古歌目前的传承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守正创新”,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化具有重要性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对苗族古歌传承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作为苗族文化的载体,苗族古歌在现当代的发展中却不尽人意,虽然在唱词、唱腔上保留了很多原始古歌的韵味,但是,传播面较窄,传承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力。苗族古歌要走出“博物馆式”传承的困境,就要贴近现当代人的审美特点。运用当代人更容易接受的传播形式,更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创编出更具现代特色的、带有苗族古歌特点的新形式,才能让古歌产生新韵律,真正“活”在现代人的耳中、眼中、心中。引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2020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激发中华文化新的发展潜力。希望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冀东民歌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分析冀东民歌在校园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如教育方式陈旧、学生兴趣缺失、教学资源匮乏、宣传方式单一以及互动交流受限等问题,本文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为冀东民歌进校园带来的新机遇。进而提出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线上民歌活动、利用数字教学资源、创新网络宣传手段以及创立线上交流社区等具体策略,以期促进冀东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音乐要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发展,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传承与发展价值观。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对鲁南鼓吹乐的历史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鲁南鼓吹乐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分析鲁南鼓吹乐的传承策略和发展策略,期望可以让鲁南鼓吹乐进入到持续发展的状态。传统民乐的发展,是现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要能够正确研判对应传统民乐的特点,思考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共存之道,由此保证传统民乐发展能够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陕北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主要通过剪刀与刻刀在纸张上精雕细琢出各式图案,不仅点缀日常生活,亦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演变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深厚的群众根基遍布全国,与各类民俗活动深度融合,而陕北剪纸的辐射力尤为显著。这种艺术承载的视觉意象与造型模板,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反映了历朝历代民众的社会认知、审美取向及所处时代的多元化社会价值。为了拓宽陕北剪纸文化的传播边界,我们创新性地将之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旨在让更广泛的群体深入了解这一文化瑰宝,超越纯粹的视觉享受,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与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非任何杂志社官网,本站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咨询与交流服务。
本站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整理。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5550185959,联系邮箱:zgqkgw@163.com(收到邮箱后会及时处理)
工信部备案:鲁ICP备2021026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