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时代传统手工业遭遇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围困而日益萎靡,不管是被现代工业摧毁的传统手工艺还是催生出来的新手工艺,对人纵然有着无比珍贵的物质功利价值与情感弥补价值,但是如果远离我们的生活与视野,它的价值将无从实现。我们应该思索如何把传统手工艺重新拉回到现代生活,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济南匠杺社木工俱乐部在客观上尝试借鉴大工业生产中的设计管理方法,内在坚守与秉持的仍旧是手工艺工匠精神的人文内涵,这种探索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竹编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与传承面临巨大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竹编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窘境,探讨当前设计从外部介入竹编手工艺的主要路径及其带来的问题和思考,包括对竹编手工艺“主体性”和“整体性”的损害和冲击,引出设计从内部赋能竹编手工艺的重要性。最后梳理得出设计赋能竹编手工艺的创新路径,包括以“手”为始、以“工”“艺”为法和以“品”为媒,以促进竹编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更新存量发展阶段,提倡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小规模的社区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达到对社区的干预。在此基础上,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构建起一条沟通人际情感的渠道,为社区环境注入特殊的回忆和温暖,促进城市的活力。文章通过对史家胡同微花园改造的个案分析,剖析了当代社区微改造的艺术参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感知”“认知”“动员”三个社群激活的步骤。以公共参与为中心的社区艺术改造,反映了城市精细化建设与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安徽庐剧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诞生于我国安徽大别山一带,并流行于安徽中、西部地区。庐剧的发展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地域、社会、艺术风格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庐剧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迹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的没落是其在文化层面的凋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是解决庐剧生存困境的必要手段。刺绣是自古以来传播最为广泛、参与人数最多的图像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刺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吸收了新疆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合中原文化特点,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在众多民族刺绣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中国刺绣百花园中璀璨的一支,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地域界限在逐渐淡化,文化差异在逐渐缩小,如何传承和保护世界各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全球性的话题。本文通过热娜古丽·素批(维吾尔族)的刺绣成长之路,管窥哈密传统刺绣的现状和未来。
本文以“抖音”平台为观测点,对土家织锦新媒体传播的现状进行深入、具体、细致的虚拟民族志考察,以便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土家织锦新媒体传播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总结出其中的共性规律和优秀经验,从而指导和促进土家织锦新媒体传播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积极尝试和有效开展。
【免责声明】本站非任何杂志社官网,本站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咨询与交流服务。
本站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整理。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5550185959,联系邮箱:zgqkgw@163.com(收到邮箱后会及时处理)
工信部备案:鲁ICP备2021026002号-6